7 月 2 日,美国与越南达成一项贸易协议,规定越南对美出口产品征收 20% 关税,经由越南转运的第三国货物则征收 40% 关税。越南政府称其为 “对等、公平与互利贸易协定”,这一框架性共识标志着美越贸易关系进入新阶段,也给中国出口行业(尤其是纺织服装业)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
回顾谈判过程,美国 4 月曾计划对越南进口商品征收 46% 关税,谈判期间暂定为 10% 基准关税,最终协议的 20% 税率是 “折中结果”—— 虽较原提议大幅降低,却比谈判期基准提高一倍,对依赖越南供应链的企业影响显著。
直接冲击:出口成本与供应链重构压力
对纺织服装行业而言,最直接的影响是出口成本攀升。已将生产线迁至越南的中国企业,将面临更高关税成本与政策不确定性。从供应链看,越南生产商品即便符合原产地规则,关税也至少达 10%(远超此前基准),部分订单可能重新评估是否留在越南,倒逼企业调整布局。
更值得警惕的是协议的结构性影响:越南承诺对美国产品实施零关税并取消主要非关税壁垒。这意味着美国农产品、机械、纺织原料等可低价进入越南,而越南作为 RCEP 成员国,这些产品在满足原产地规则后,可能以 “越南原产” 身份通过 RCEP 机制转口至中国及其他成员国,形成 “美货经越转口” 路径。对纺织服装业来说,美国化纤、面料等产品若借此进入中国市场,将对本土同类产品构成竞争压力,挤压区域市场空间。
破局策略:纺织服装企业的应对方向
面对挑战,纺织服装企业需主动调整策略:
优化越南供应链:已在越南设厂的企业,需重新评估布局,通过提升本地生产比例、降低非越南原产成分(如增加越南本地面料采购、优化辅料供应链),争取更低关税优惠;同时梳理原产地规则细节,确保产品符合关税减免条件。
分散布局降风险:考虑在东南亚其他国家(如柬埔寨、孟加拉国)或拉美、非洲等地增设生产基地,避免单一市场依赖,尤其关注与美国签订自贸协定的国家,降低关税成本。
提升产品附加值:从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向高端面料研发、品牌设计、绿色制造转型,通过技术创新(如功能性面料、环保染整工艺)和品牌溢价,减少对价格优势的依赖,增强抗风险能力。
深耕多元市场: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加大对东盟、中东、中亚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利用 RCEP、“一带一路” 等区域合作机制,拓展出口渠道。
紧盯政策动态:持续跟踪美越协议细节落地、RCEP 原产地规则执行等政策变化,联合行业协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调整出口策略,规避 “转口风险”。
美越关税协议的落地,将重塑区域贸易格局。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唯有主动应变、精准布局,方能在复杂的政策环境中守住市场份额,开辟新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