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取消小包裹免税待遇引发连锁反应:全球寄递量骤降 81%,跨境电商与供应链承压

发布时间: 2025-09-15 作者:admin 浏览:86次

联合国旗下万国邮政联盟(UPU)近日发布声明显示,8 月 29 日美国 “暂停 800 美元及以下进口包裹免税待遇” 新政策实施当天,192 个成员国寄往美国的包裹数量较 8 月 22 日大幅下降 81%,全球已有 88 家邮政运营商全面或部分暂停对美包裹寄递。美国此次取消 “小额豁免”,声称旨在防止 “对等关税” 被规避、应对贸易逆差引发的紧急状态;尽管价值低于 100 美元的个人互赠包裹仍可免税,但企业已彻底失去这一便利,即便《1930 年关税法》中小包裹免税的法律框架未被废止,全球商品通过小包裹对美出口的实际渠道已实质关闭,美国进口关税门槛显著抬高。值得注意的是,多数与美达成 “对等关税” 协定的国家,此前权衡关税利弊时并未纳入这些新增成本。

美国小包裹免税规则调整,正从关税成本与合规成本两方面对全球贸易及美国本土市场产生冲击,进一步重塑其在全球市场的贸易地位。

从关税成本看,美国进口商品实际关税水平明显攀升。据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数据,2024 年美国海关共处理 13.6 亿个小包裹,较 10 年前增长 10 倍;今年 2 月小包裹日处理量更是达到约 400 万个。如今这些商品关税从 0 增至至少 10% 以上,供应链成本大幅增加,且新增成本沿产业链向下游传递,既直接压缩市场需求,也对供给端形成反作用力。更关键的是,小包裹贸易并非仅涉及最终消费品,还广泛覆盖美国制造业所需的原材料与中间品,关税上涨将显著推高本土制造业运行成本,加剧通胀压力。同时,国际贸易网络的复杂性使得贸易需求变化会成比例放大至物流、金融、货代清关等配套服务领域,不仅改变货运企业航线安排,还将推高融资、保险及信息服务成本,引发连锁反应。

而合规成本的增幅甚至超过关税成本,且影响更为深远。对企业而言,长期依赖的小包裹寄递商业惯例被打破,基本规则的变更迫使企业重新调整运营模式;对出口国而言,各国需同步修改监管体系,增加额外管理义务。根据美国行政令,国际邮政货物需从两种纳税方式中选择:一是按产品原产国 “对等关税” 税率征收从价税;二是有包装商品按 “对等关税” 税率分档征收从量税 —— 税率低于 16% 的每件征 80 美元,16% 至 25% 的每件征 160 美元,高于 25% 的每件征 200 美元,同时原产地认定要求也更为严格。受此影响,印度、法国、比利时等多国已在 8 月下旬宣布暂停对美小包裹发货。

此次政策调整的影响还远超关税本身。美国行政令提及,相关措施部分为应对包括芬太尼在内的 “紧急经济状态”,这意味着商品入境美国可能面临更严格的检验检疫程序:不享受免税的商品需填报更详细的产品及来源信息、提供额外证明材料,并接受更严格的检查。这一设置不仅增加出口方义务,也为美国海关未来以非关税手段设置入境壁垒留下操作空间。

尽管全球对美邮政业务暂停未必是永久性的,但其深远影响已逐步显现,而贸易格局要实现新平衡需耗费较长时间。近年来,小包裹免税政策已成为全球跨境电商发展的关键支撑,百余个国家和地区依托这一规则开展贸易,它既是广大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也让支付能力较弱的群体得以享受全球化红利。美国此次调整显著削弱了其与全球市场的电商合作基础,将对跨境电商国际版图造成冲击。不过,技术创新趋势不会因单一国家的政策阻挠而停滞,跨境电商作为经济全球化与通信技术升级、线上社交网络演化的产物,仍将为美国以外的国家加强经贸联系提供支撑,甚至可能因美国政策倒逼,加速全球跨境电商网络的优化与资源流动效率的提升。

相较之下,美国消费者与依赖国际供应链的中小企业将面临直接压力。美国政府看似堵住了 “关税漏洞”、可通过增税填补财政缺口,但缺乏足够购买力的弱势群体将被迫二选一:要么以更高价格购买美国本土替代产品或加税后的进口商品,要么压缩需求、推迟消费。无论哪种选择,都会导致社会福利下降,而美国市场的垄断者反而可能从中受益,进一步加剧社会贫富差距,抑制市场创新的意愿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