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半年我国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
2025年上半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持续抬头的复杂背景下,我国外贸顶住多重压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 “期中答卷”。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上半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 21.79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9%,创历史同期新高,展现出 “规模稳中有增、质量优中有升” 的鲜明特征。这一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与持续升级的产品竞争力,也离不开外贸 “朋友圈” 的不断扩大与政策红利的精准释放,为全年外贸稳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大特点彰显外贸活力:
规模稳定增长:进出口规模站稳 20 万亿元台阶,创历史同期新高。二季度同比增长 4.5%,较一季度加快 3.2 个百分点,连续 7 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
“朋友圈” 多元:对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进出口 11.29 万亿元,增长 4.7%,占比 51.8%。对东盟进出口 3.67 万亿元,增长 9.6%。
出口动能优化:机电产品出口 7.8 万亿元,增长 9.5%,占出口总值 60%。高端装备增长超两成,“新三样” 产品增长 12.7%。
进口趋稳向好:“两重”“两新” 政策发力,二季度进口转正。石化、纺织等机械设备进口增速两位数,电子元件等零部件增长较快。
主体活力释放: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 62.8 万家,首次突破 60 万家。民营企业 54.7 万家,进出口增长 7.3%,占近六成。
结构优化推动质量提升
商品结构优化: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 9.2%,连续 9 个月增长,自主品牌比重达 32.4%,较去年同期提升 1.2 个百分点。
主体结构优化:民营企业进出口连续 21 个季度同比增长,上半年规模突破 12 万亿元,增速高于全国整体 4.4 个百分点,在进出口规模前 500 大企业中占 218 席。
伙伴结构优化:对 19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增长,贸易规模超 500 亿元的伙伴达 61 个,比去年同期增加 5 个。对非洲、中亚进出口分别增长 14.4%、13.8%。
尽管上半年外贸成绩斐然,但全球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上升,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增加,下半年外贸稳增长仍面临挑战
二、 上半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体保持稳平稳态势
今年上半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对外贸易承压前行,总体保持平稳态势,展现出一定的韧性与活力。
从进出口数据来看,以美元计,1-6 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 1439.8 亿美元,同比增长 0.8%。其中,纺织品出口 705.2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服装出口 734.6 亿美元,同比微降 0.2%。以人民币计,上半年出口额为 10348.2 亿元,同比增长 1.9%,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分别为 5068.1 亿元、5280.1 亿元,同比增长 3% 和 1%。从月度表现看,纺织服装出口在 3 月快速增长后逐渐放缓,4-6 月出口同比增速均低于全国货物贸易。6 月,以美元计出口 273.1 亿美元,同比微降 0.1%,其中纺织品出口 120.5 亿美元,下降 1.6%,环比下降 4.6%;服装出口 152.7 亿美元,增长 1%,环比增长 12.4%。
市场方面,二季度后我国纺织产品对美出口波动明显,4-5 月对美出口额同比下降约 20%。不过,得益于完整的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优势以及多元化国际市场布局的成效,我国对单一市场依赖度持续下降。对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以及孟加拉国、柬埔寨、印尼、巴西、尼日利亚等新兴市场出口保持活力,对 “一带一路” 沿线的巴西、智利、沙特、尼日利亚等新兴市场出口也有不同程度增长。
当前,纺织服装出口面临诸多挑战,美国 “对等关税” 政策对产业链冲击较大,东盟和南亚等地对美出口放缓导致其对纱线面料进口需求下降,进一步拖累整体出口。展望下半年,中美贸易关系复杂脆弱,双边贸易不确定性仍将带来较大出口压力。
三、 下半年展望及应对措施
下半年,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将受益于宏观经济稳增长支撑,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带来内销机遇,绿色、升级类服装需求上升;出口虽面临外部不确定性,但多元化贸易格局将对冲部分风险,对新兴市场出口有望增长,行业整体有望保持韧性。对企业的提出以下建议:
1、深耕内销市场,对接消费升级:把握消费回暖机遇,聚焦服务、升级及绿色消费趋势,研发环保、功能性服饰及场景化专用产品,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拓展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
2、优化出口策略,深化市场多元:巩固欧日等传统市场,深耕 “一带一路” 新兴市场,按区域需求定制产品;关注中美贸易动态,灵活调整策略,利用政策窗口安排订单。
3、提升贸易合规能力:跟踪全球贸易政策,通过资讯订阅、行业培训掌握法规变化,加强同行交流,遇贸易摩擦及时咨询专业团队,提前制定合规方案。
4、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将绿色理念贯穿全生命周期,选用环保材料、研发低能耗技术、淘汰高污染设备,通过工艺改良和清洁能源应用达标国际标准,抢占绿色市场。
5、化解地缘政治风险:建立风险预警小组,跟踪国际局势并制定多套预案,通过拓展 “一带一路” 及非洲等新兴市场,分散地缘政治带来的市场风险。
6、推进供应链全球化:在东南亚、东欧布局产能备份,通过并购、合资等实现本土化运营,保留国内高端产能,形成 “低端外移 + 高端留存” 模式,提升供应链弹性。
7、加速开拓新兴市场:调研新兴市场需求,参加展会对接客户,组建本地化团队,线上线下结合推广,借力当地渠道资源快速打开市场。
8、借力政策降本增效:用好出口退税、信贷扶持等政策,参与跨境贸易便利化举措提升效率,关注政策动态并调整经营策略。
9、强化创新驱动:加大新材料、环保技术研发,推动产学研转化与智能化生产,加强品牌建设,从 “制造” 向 “智造”“创造”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