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17 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 25 个基点至 4.00% 至 4.25% 之间。这是美联储 2025 年的首次降息,也是继 2024 年三次降息后对货币政策的持续调整。此次降息既是对经济现实的回应,也折射出政策平衡的艰难,而其能否缓解政治压力、未来路径如何,成为全球市场关注的核心。
降息考量:就业疲软压过通胀担忧的艰难取舍
美联储此次降息的核心逻辑,是将就业市场的下行风险置于通胀压力之上的政策倾斜。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就业市场疲软是当前政策制定者的首要考虑因素。
近期美国就业数据呈现显著疲软态势:美国劳工部 9 月 5 日数据显示,8 月非农就业人数仅增加 2.2 万人,较 7 月修正后的 7.9 万人大幅下滑,且远低于市场预期;9 日发布的初步修订数据更揭示,2024 年 4 月至 2025 年 3 月美国新增就业岗位比初始统计少 91.1 万个,证实就业市场实际表现比此前认知更为低迷。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通胀压力并未消退。美国劳工部 11 日数据显示,8 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 2.9%,为今年 1 月以来最大涨幅,通胀呈现 “升温” 迹象;参加此次会议的美联储官员对 2025 年底通胀率的中位数预测值为 3%,仍高于 2% 的长期目标。
这种 “就业疲软与通胀高企并存” 的局面下,美联储最终选择优先稳就业。正如美国帕特南投资管理公司首席市场策略师埃伦・黑曾所言,决策者们 “认为就业下行风险有所增加,因此他们似乎更关注劳动力市场状况”。
政治博弈:25 基点难平白宫诉求,独立性遭挑战
尽管降息符合市场普遍预期,但从特朗普政府的表态来看,此次调整远未缓解其对美联储的不满,反而凸显了货币政策与政治压力的激烈碰撞。
《华尔街日报》将本次议息会议称为近年来 “最奇特” 的会议之一,处于 “不同寻常的政治时刻”—— 特朗普政府自今年以来频繁施压美联储降息,7 月更直言美联储利率水平至少偏高 300 个基点,认为高利率拖累了美国经济。此次 25 个基点的降息幅度,与白宫的预期相去甚远。
会议中的细节进一步暴露了分歧:由特朗普提名、刚出任美联储理事的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芬・米兰投下唯一反对票,主张应降息 50 个基点。更值得关注的是,米兰在担任美联储理事的同时仍兼任白宫职务,美国国会民主党籍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直言其政策独立性存疑。
对于后续走向,休・约翰逊经济咨询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休・约翰逊指出,特朗普政府可能继续施压,要求美联储大幅降低短期利率,美联储的独立性将持续面临考验。
未来走向:数据依赖下的谨慎宽松,空间与风险并存
关于后续货币政策路径,美联储释放出 “数据依赖、审慎推进” 的明确信号,市场预期与官方指引呈现一定差异。
美联储决策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声明中强调,未来利率调整将 “仔细评估后续数据、不断变化的经济前景及风险平衡”。其利率预测 “点阵图” 显示,官员对 2025 年剩余两次政策会议累计降息幅度的中位数预测为 50 个基点,且预计 2026 年仅降息一次,显现出克制态度。
市场则抱有更乐观的宽松预期: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美联储观察工具 17 日数据显示,美联储在 10 月会议上再次降息 25 个基点的概率已升至 87.7%,较前一日明显上升。
但宽松之路仍布满荆棘。分析人士指出,降息虽能降低借贷成本、刺激需求以支撑就业,但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持续抑制企业与消费者信心,美国经济整体放缓趋势恐难逆转;更关键的是,降息与关税推高物价的效应可能形成叠加,使美联储控制通胀的目标更难实现。
安永 - 博智隆公司经济学家格雷戈里・达科认为,美联储可能采取 “更为谨慎” 的态度,2025 年降息次数或少于两次;德意志银行美国首席经济学家马特・卢泽蒂也表示,鲍威尔和美联储 “希望保持中立立场,审慎行事,依赖数据,并为未来的政策预留所有选项”。在就业、通胀与政治压力的三重约束下,美联储的每一步调整都需在平衡中寻找出路。